網頁

2016年2月26日 星期五

腦袋裝了2000齣歌劇的人(Musicophilia: Tales of Music and the Brain)



















大學時期就聽聞過Oliver Sacks,
像是火星上的人類學家、錯把太太當帽子都是當年一些耳熟能詳的書籍。

在他人生的最後幾年,彷彿永遠有說不完的故事一樣,
好像早已知道自己即將到另一個世界去,而急於告訴世人他的所知所感所想。

他系統性地整理各樣病人之症狀,活靈活現地以文字呈現,
那些症狀在作者的描述之下,讓讀者有身歷其境之感。
這些故事並非小說創作的人物,他們是在這世上努力活著的人。

Oliver Sacks晚年肉體雖飽受病痛的折磨,
但他的心靈卻如鷹展翅,翱翔於浩瀚知識間,
其堅毅實在令人敬佩。

喜愛音樂的人,應該也會喜愛這本書。
喜愛音樂又熱衷科學的人,大概就是愛上這本書了吧!


音樂給人的印象與聯想,大概就是藝術、情感、感動,一些跟理性、科學搭不上勾的概念。
讀完這本書,您會發現原來音樂也可以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被認識與理解。

Oliver Sacks是一位神經科醫師,
這本書中以音樂為主題,
集結與音樂有關的各樣病人及其症狀。

譬如:癲癇:有人會因為聽到某個音、某個曲風、或某段旋律與歌曲,而誘發癲癇。
又譬如:耳蟲或腦蟲(earmworm):有此症狀的人,腦中隨時有揮之不去的音樂播放著。
有人不曾碰觸音樂,被雷擊後從此狂練鋼琴。

其中也不乏討論到一些較為深刻的議題,譬如:
「音樂的音調」和「語言的語調」是否運用類似的大腦機制?
音樂家的大腦是不是比較不一樣?

有人可以背出2000齣歌劇,但除去音樂,他的腦袋幾乎空無一物,這被稱作學者症候群。
有人聽到D大調會覺得那是藍色的,這被稱作聯覺(synesthesia)。
有人善於社交、主動與人互動,喜愛音樂,但實際上通常具有智力與認知障礙,這被稱作威廉斯氏症候群。

原來音樂治療對於帕金森氏症、妥瑞氏症、和失語症,
以及團體治療等似乎都早已頗有成效。

我只取其中極少部分的資料來略作介紹,而這本書集結之臨床病症數量多到難以悉數。
閱讀過程中會覺得津津有味,內容絕對是精彩可期。

科學不一定只能用嚴謹而冰冷的言語所表達,
在Oliver Sacks所撰寫的這本書裏頭,
我看到一位醫生對病人的深刻關懷,
使我對這些飽受疾病苦楚的人繼而多一份認識與瞭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