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1月1日 星期五

紅藜




































第一次接觸到紅藜,源於一次到屏東青葉拜訪原住民朋友,
紅藜是他們正在推廣的農作物,
他們的工坊旁邊正好就種植了一大片的紅藜作物。
他們把紅藜放在米飯裡煮,饅頭裡蒸,泡成茶喝,
包在粽子裡,研發了好幾種把紅藜加工至食物裡的方式。
他們熱情地告訴部落的阿公阿嬤,
喝紅藜茶可以降血壓、降血脂,可以如何養生。
他們剛從瑪家或是禮里納園遊會回來,
也帶了好多好玩的事蹟回來跟我們分享。
那個夜裡,外頭下著微微的雨,吹著涼涼的風,
原住民對生命與文化傳承的心情瀰漫在空氣中,
以「祖靈的眼淚」的故事傾訴著他們對部落的愛。

離開前,他們塞了幾包紅藜茶給我們,
我回家後上網查,才知道紅藜為何物。
國外常使用大麥、小麥、燕麥、黑麥、裸麥為食材,
裹入麵糰做麵包,在台灣這些麥類不太常見,需要特別去找。
在台灣則有特產紅藜,它也是一種麥,而這種麥在國外應該是更難找到。
它是一種新的經濟作物,這幾年才慢慢有人將它廣為推展。

紅藜的營養成分出奇的高,最令我驚訝地是他的蛋白質含量非常高。
紅藜與米一起煮成飯時,份量上需稍作拿捏,否則飯的口感會太硬,
紅藜飯的硬感與米飯的Q感又不太一樣。總之,煮飯時,紅藜麥不要加太多。

紅藜本身有一股非常特殊的香氣,甜甜地像是花香,但又可以確定不是花。
它的香氣不會刺鼻,但氣體分子在鼻腔後的遊走時,感覺有點濃郁,揮之不去。
但,那種濃郁感又不像是奶油或乳製品那種黏膩厚重的感覺。
她是清清淡淡,典雅的感覺。
可能是受惠於這種特殊的香氣,所以很適合拿來泡茶喝。



紅藜的顆粒







左上角是大燕麥、右上角是米、左下角是山粉圓、右下角就是紅藜了



















一顆顆的小紅藜,剛好填進餐巾紙的小凹洞裡



















這就是紅藜的樣子






那時候,正在學做麵包,一心想要把紅藜揉進麵包裡,
在網路上找不到任何關於紅藜麵包的製作食譜,
試做過程也失敗了幾次。後來算是成功完成了三個版本的紅藜麵包,
慢慢在此做分享,以利麵包烘培同好做個參考。

台灣的市面上也開始出現紅藜麵包了,
譬如:7-11的紅藜土司,吳寶春師傅好像也有在作研發。

我可以在自己的小小廚房,研發新產品,分享配方,感覺很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